制藥行業實驗室當中,一直會保存著一些微生物的代表菌株,作為陽性對照使用。使用這些菌株可以確保質量控制程序中,對藥品的微生物實驗方法的有效性,避免假陰性實驗結果。保存、使用帶有致病性的微生物,在管理上就應對其進行安全風險評估,而近年個性化醫療也為生產區域和實驗室帶來的患者的活性組織或樣本,信息有限的樣本進入潔凈區域,更應制定相應的微生物污染處理的應急方案。下面小編從權威的WHO組織找到一些生物安全的信息,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1.風險評估
首先,應根據感染性微生物的相對危害程度制定危險度等級的劃分。一般來說制藥業實驗室用到的菌種,屬于能致病但不易導致嚴重危害,或對感染有有效的治療措施,這均屬于二級危險度實驗室的處理范圍。但隨著個性化治療等新型制藥業的產生,實驗室或生產區域中都有可能出現取自病人或其他信息有限的標本,這令實驗室的危險評估有了不確定的因素,實驗室的設置有可能需要參考更高危害等級的設計。在信息有限的情況下應當謹慎采取一些較為保守的標本處理方法,遵循標準保護方法,并采用隔離防護措施(如手套、防護服、眼睛保護)。
2.應急方案制定
無論實驗室中的危害高低,都應該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應急方案,防止意外發生時處置不當。
下面參照《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列出的考慮要點:
3.微生物實驗室應急程序
刺傷、切割傷或擦傷
受傷人員應當脫下防護服,清洗雙手和受傷部位,使用適當的皮膚消毒劑,必要時進行醫學處理。要記錄受傷原因和相關的微生物,并應保留完整適當的醫療記錄。
潛在感染性物質的食入
應脫下受害人的防護服并進行醫學處理。要報告食入材料的鑒定和事故發生的細節,并保留完整適當的醫療記錄。
潛在危害性氣溶膠的釋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
所有人員必須立即撤離相關區域,任何暴露人員都應接受醫學咨詢。應當立即通知實驗室負責人和生物安全官員。為了使氣溶膠排除和使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時間內(例如1h內)嚴禁人員入內。如果實驗室沒有中央通風系統,則應推遲進入實驗室(例如24h)。
應張貼“禁止進入”的標志。過了相應時間后,在生物安全官員的指導下來清楚污染。應穿戴適當的防護服和呼吸保護裝備。
由廣州東弘儀器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空間滅菌設備,也可以作為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應急設備使用,可以對陽性實驗室使用到的菌株(特別是黑曲霉)及各種難以殺滅的微生物達到良好的滅菌效果,滅菌時間可短至2.5小時。